首页 快讯 > 正文

中国-东盟文旅为“媒”探索“后疫情时代”可持续发展

中新网长沙12月27日电 (记者 唐小晴)“后疫情时代”如何化危为机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27日,在长沙举行的中国—东盟文化旅游活动周上,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政府官员、文旅界专家学者等齐聚一堂找寻破解之道。他们的答案是:以文旅为“媒”。

非遗面塑在活动现场展示。 唐小晴 摄

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以来,中国-东盟各领域合作迅速发展,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其中,人文交流是中国-东盟在各领域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年来,中国和东盟国家通过中国—东盟(10+1)文化部长会、中国—东盟(10+1)旅游部门会、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等平台,加强文化交流、旅游合作政策交流和经验共享。中国—东盟旅游年,中柬、中老、中马、中文、中缅文化旅游年等重大文化和旅游节庆陆续举办,更丰富了双方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合作内涵。

长沙铜官窑泥人刘第四代传承人刘嘉豪展示技艺。 唐小晴 摄

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陈德海说,中国已成东盟最大的旅游客源国,也是东盟游客最喜爱的出境旅游目的地之一。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的资料显示,2019年中国与东盟相互往来人次达6500万。

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30周年,也是中国和东盟领导人达成的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年。但新冠肺炎疫情成为阻碍双方人文往来的最大障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如何克服疫情影响,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也需持续探索。

“后疫情时代”文旅助推可持续发展对话。 唐小晴 摄

“东盟出台了《东盟全面复苏框架》《东盟数字旅游宣言》,共促经济发展和推动旅游业复苏。”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在书面致辞中说,中方将继续拓宽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和旅游合作领域,比如加强在艺术节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扶贫、文化和旅游数字科技等方面的对话与交流,共同打造合作新亮点。

今年,泰国驻华大使馆举办了泰国文化节、中国—东盟合作图片展等活动。“我们还和中国许多数字化平台合作推广泰国菜,参加了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泰国驻华大使阿塔育·习萨目希望通过艺术、文旅交流合作,维护泰中关系,为两国经济复苏作贡献。

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11月29日预测,2021年全球旅游业因新冠疫情损失将达2万亿美元。“我判断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国际旅游仍将处于停滞和半停滞状态。”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副主席邵琪伟认为,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政府部门和旅游业界,应联手釆用多种手段研究提出应对旅游复苏振兴的政策策略和方法路径,并把中国—东盟交通的互联互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突出国家和地方特色旅游元素。

“可以加强东盟和中国城市之间的文化、旅游宣传活动。”缅甸驻华大使馆副馆长、公使衔参赞杜欣玛泰说,东盟国家应和中国大力加强旅游合作,探索旅游业发展新模式。

老挝有美丽的原生态风情、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和多处世界遗产。老挝驻华使馆副馆长通沙万·培泰说,2019年,中国赴老挝游客规模突破了100万人次。“前不久开通的中老铁路不仅打通了老挝与中国的铁路贸易路线,老挝旅游业也希望借其吸引更多中国游客来老挝旅游。”通沙万·培泰希望与中国加强艺术、文化和文物古迹保护方面的交流、合作,为老挝民众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复苏。(完)

标签: 老挝旅游 刘嘉豪 东盟国家 后疫情时代 东盟全面复苏框架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