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北京将促进区域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完善中医药发展格局

中新网北京12月29日电 (记者 杜燕)《“十四五”时期健康北京建设规划》今日面向社会发布。记者注意到,《规划》中对核心区、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平原新城、生态涵养区的分区医疗卫生服务功能优化情况进行了安排,涉及北大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北京儿童医院等医院疏解项目,南部、西部、“回天”地区资源承接等内容。

《“十四五”时期健康北京建设规划》今日向社会发布。规划提到,将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结合城市功能和人口分布,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优化结构、提质增效,更好服务群众健康需求。

促进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

根据规划,北京将协同推进央属医院疏解。按照中央确定的疏解项目清单,协同推进部分央属在京三级医院向京外疏解。促进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按照增减挂钩的原则,有序推进中心城区医疗资源向资源薄弱地区疏解。严控疏解项目床位和建筑规模,压缩现址床位规模。推进部分区属医院提质改建。

在不同地区医疗资源配置方面,就核心区、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平原新城、生态涵养区五大功能区进行了解析。其中,核心区通过严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结合,向外疏解腾退和内部功能优化双向发力,为区域内居民健康需要和中央党政军机关运行、政务活动提供医疗卫生保障。重点推进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积水潭医院、口腔医院、友谊医院、北京儿童医院、中医医院、安定医院等疏解项目。

中心城区疏解与承接并重,推进优质资源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南部、西部、“回天”地区等资源薄弱地区疏解,促进优质资源均衡合理布局,在朝阳区、海淀区等面向国际交往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服务的区域,增加国际医疗服务供给。重点推进朝阳医院东院、安贞医院通州院区、首儿所通州院区、佑安医院新院区等疏解项目。

城市副中心科学适度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健全体系、补充功能和资源短板,为副中心及北三县等地区提供高质量综合医疗服务保障。重点推进友谊医院通州院区二期、安贞医院通州院区、首儿所通州院区、北京卫生职业学院新院区、市疾控中心新址等项目建设。

平原新城积极承接中心城区疏解的优质医疗资源,除了满足辖区内服务需要外,重点承接为全国和区域的疑难重症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医学科研,促进临床科研成果转化。重点推进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城南院区、友谊医院顺义院区、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扩建、北京儿童医院新院区、佑安医院新院区、安定医院新院区、清华长庚医院二期、首都医科大学研究型医院等项目建设。

生态涵养区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满足当地居民健康服务需求。同时,具体区域结合其城市功能定位,合理匹配医疗卫生资源。适度承接发展与绿色生态发展相适应的健康养老、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服务功能。重点推进区属医院提质改建类项目建设。

优化调整服务结构

规划提出,北京将优化调整服务结构,补齐妇产、儿科、精神、肿瘤、老年、康复、长期护理等紧缺学科短板。完善以老年医院和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为核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相关教学科研机构为支撑的老年医疗服务网络。鼓励和引导部分二级医院、养老机构积极向医养康养联合体机构转型,到2025年,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70%,每区至少设置1家安宁疗护中心,全市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床位达到1800张。到2025年,每10万常住人口配备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8.2名。

北京将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下沉,强化社区预约挂号和转诊服务功能,分类细化大医院号源下沉制度,扩大号源下沉比例,到2025年,市属医院预约就诊率大于90%,基层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比例达到55%。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置,到2025年,按照每个街道(乡镇)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和每2个社区配备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原则,根据街区设置和人口密度,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合理布局,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动态全覆盖。探索基于医联体、健联体的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做实“基层首诊”。

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北京还将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构建以国家级、市级中医医学中心为龙头,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治疗、保健、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十四五”时期至少创建1所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达到3个以上,国家级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达到3个以上。推广一批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公立中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比例达到95%。打造10分钟中医药特色健康服务圈。发展壮大中医药城区和郊区服务圈,分类引导不同区域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形成“一区一定位、一区一品牌”、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中医药发展空间格局。(完)

标签: 疏解 研究型医院 传承创新 十四五 规划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