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从社会治理的“细枝末节”,看上海的“软实力”

中新网上海12月30日电 (李秋莹)旧改加梯如何寻找民意的“最大公约数”?“网红”打卡地修缮如何兼顾“里子和面子”?“双减”后未成年人如何安度课余时光?12月30日,第四届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正式发布,50件带有基层“烟火气”的鲜活案例揭示了上海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化治理数字化的探索成果。

第四届上海社会治理十佳案例 主办方供图

据介绍,本届活动共申报案例逾330件,数量较上届增加超过50%。经专家评审并报主管部门审定,优中选优精选出“十佳案例”10件、“优秀案例”20件、“提名案例”20件。与会专家指出,“人民城市”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也依靠人民,案例中看似“不起眼”的细微之处,正是上海“软实力”的生动写照。

党建引领,干在实处。旧区改造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历来是“老大难”问题。上海搭建“党建引领企事业单位旧改议事协调平台”,纳入相关委办局及利益攸关方,凝聚各方合力,创造了企事业单位交房新纪录;超大城市基层党建是城市化快速发展中的“新”问题,闵行区古美路街道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保障下倾,打造全域覆盖的“古美CPU”模式,提供家门口的“一站式”党群服务。

数据赋能,精准施策。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口岸承担着全国进口冷链食品保障重任。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构建“沪冷链”系统,实现口岸查验信息、车辆运输信息等数据互通、信息共享,形成多层次、全覆盖、可追溯的进口冷链食品全流程闭环管控体系;针对基层错综复杂的个性化问题,静安区临汾路街道汇集总量超过1000万条民情信息的“大数据湖泊”,打造集智能应用、风险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民情日志3.0·数字驾驶舱”系统,推动基层治理从“人力发现被动处置”向“数字吹哨主动干预”转变。

源头治理,追根溯源。“双减”政策叠加网游限时,未成年人闲暇时间如何分配?宝山区传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小先生制”教育实践理念,鼓励未成年人“一边当学生,一边当先生”,即知即传,即学即教,进而带动整个家庭参与社区治理;为把社会治安问题、城市管理问题更有效地解决在基层,浦东新区打造“居村联勤联动站”,平时是社区共治运行平台,战时是突发事件应对指挥中心,打通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实现从被动处置、应急处置向前端治理、源头预防转变。

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依河而建,素有“苏河明珠”的美誉。在“一江一河”贯通工程中,学校“能搬尽搬、能让尽让、能拆尽拆,能开尽开”,在保留保护、新建改建中下足“绣花”功夫,打造开放共享型的校园,把最好的岸线资源留给市民;武康大楼是人尽皆知的“网红”地标,黄浦区湖南街道在实施风貌保护修缮过程中,成立“楼管会”,实施“五康”民心工程,让居民在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街区享受高品质的公共服务,打造“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的治理样本。

征集案例只是第一步,后续同样重要的是归纳其中凝聚的基层智慧,让“上海样本”在更大范围复制推广,惠及全国。(完)

标签: 苏河 案例 最大公约数 神经末梢 双减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