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续写春天的故事|辽宁营口:“生态明珠”映照蓝色经济

海河交融、鸥鹭嬉戏、水清沙白、虾肥蟹鲜、渔舟唱晚,是如今辽宁省营口市海洋自然景观的真实写照。

谁能想到,这里的海岸线曾经多年遭围海养殖占用,河口海域淤塞污染,水体底质环境恶化,沙滩受侵蚀较严重,环境质量差……近年来,营口致力于海洋生态体系修复,促进海岸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这里如今已变了模样。

综合科学治理

“今年的碱蓬草长势真不错,到了夏天就可以变红色了;海水也越来越清澈了,这里真是越来越好看了。”4月14日,在营口市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负责生态修复项目的营口盖州市北海服务中心主任任郁正在监测近海水域水流水质变化。

任郁说,“这里原来有100多亩养殖区,围海养殖占用,海岸环境质量不好,而如今滩净湾美,得益于营口市大力推进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生态修复治理工作”。

营口市位于东北松辽平原南部,辽东半岛西北部,大辽河入海口的左岸,西临渤海辽东湾,是东北内陆最近的出海口之一,也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大经济走廊的重要支点城市之一。营口市海岸线长122公里,南起浮渡河口,北止大辽河口,管辖海域面积1542平方公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让“海湾清、港城兴”成为营口全市的共识。

“一盘棋!”这是近年来营口市委、市政府开展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的重要思想。营口市自然资源局局长王陆宏说,营口市将攻坚战重点工作列入全市“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考核指标,建立并实施湾长制,统筹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林草、住建、交通、海事、公安、海警等部门职能,进一步巩固和深化陆海统筹长效工作机制,各部门和各县区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全市上下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治海的陆海统筹新格局,细化任务,压实责任。

任郁所负责的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生态修复项目就是渤海攻坚战实施的典型项目之一。“需要‘一盘棋’思想,也需要细化任务”,任郁表示,项目通过实施退养还滩,芦苇、碱蓬湿地恢复,沙蚕增殖,岸线修复等一系列措施,共修复湿地70.38公顷,修复岸线2124米,均超额完成了设计任务指标。修复后的岸线前沿恢复了砂质、泥质自然属性,临岸的芦苇及滩涂的碱蓬生长旺盛;改善了滨海湿地及植被的退化问题,有效地防止了波浪、水流的侵蚀,遏制了岸线退化,增强了岸线防护能力。同时,增强了海滨的旅游价值,大大增加了百姓的亲海空间,让当地百姓和游客体验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态效益获得感。

生态效果显现

海风轻拂,滩净湾美,辽东湾的鲅鱼圈区月亮湖公园,在这个春日好似营口海岸线上的一粒生态明珠。

“以前,这里海边杂草丛生、乱石满地……”老家在营口市鲅鱼圈区的李喆提起这几年的变化感慨地说,“现在吉林、北京、天津、河北来游玩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了。”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旅游业蓬勃发展,营口各沿海县(市)区开发利用活动带来的海洋生态损害问题也日益凸显。

围海养殖占用,海湾束窄、湿地功能受损;废旧渔船、建筑垃圾侵占损坏海岸自然岸线;河口海域淤塞污染,水体底质环境恶化;人工堤坝割裂海水交换,导致湾内水质逐渐恶化;湾内近岸沙滩边缘泥化严重,威胁浴场使用功能;沙滩受侵蚀较严重……营口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孙家祥讲起以前的情况。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营口市自2018年起以典型海洋地貌和优质砂质海岸为重点保护对象,大力推进和实施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并取得预期成效。

以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为例,从2020年起,营口市政府投资57019.35万元,共修复岸线8100米、新建离岸防护沙坝长度2500米、建成海岸带生态防护廊道17.5万平方米、修复河口护岸1920米,同步建成河口—海湾—海岸生态防灾监测预警系统。“修复后,海岸带防灾减灾能力提升20%以上,海岸带植被覆盖率达50%以上,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显著提升,海岸带的安全性和生态系统达到可持续平衡,海岸带服务功能及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孙家祥表示。

营口市近海域开发利用呈现出“一带一区、两核一协同”的空间格局。“一带”为沿海产业带,“一区”为近海开放式养殖区,“两核一协同”以营口老港区和营口港(鲅鱼圈港区)为核心,仙人岛港相协同,南北极联动发展。

“鲅鱼圈区的海岸带保护修复,主要包括鲅鱼圈珍珠湾生态修复项目和鲅鱼圈月亮湾生态修复项目。”营口市鲅鱼圈区自然资源事务中心副主任赵世民介绍,珍珠湾生态修复项目通过围海养殖池拆除、清淤、废旧渔船和垃圾清运、人工补沙等措施修复湿地面积82公顷,修复岸线1350米,提升人工岸线风险防范等级750米;月亮湾生态修复项目通过构筑物拆除、清淤、人工补沙等措施修复湿地面积450公顷,修复岸线700.7米。

做强海洋经济

营口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大经济走廊的重要支点城市之一,在港口经济、园区项目建设、海产品养殖、旅游业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例如,在海产品养殖方面,“营口海蜇”是中国驰名商标,海蜇加工产量处于全国领先位置,是我国最大的海蜇加工和销售集散地之一。

随着海洋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营口市的海洋经济布局不断优化,但对标沿海先进城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短板。

“主要的差距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强、统筹发展规划不够科学三个方面。”王陆宏说,产业结构方面,营口仍以捕捞业、滨海旅游业、海上交通运输业等传统行业为主,而海洋医药、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能源开发、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体系尚未形成。创新驱动方面,全市仅有3家海洋科研机构,科研力量薄弱,海洋产业人才总体不足,科研投入不多,涉海企业研发能力较弱。统筹发展规划方面,部分海岸线使用管理方式比较粗放,项目开发层次偏低等。

随着海域治理持续规范,营口如何实现“加强生态保护+发展海洋经济”的双轮驱动?

王陆宏表示,应科学规划海洋经济总体布局,立足营口的临海区位优势,科学制订发展规划,构建以海洋渔业和海洋盐业为基础,以现代港口物流和滨海旅游为龙头,以临港石化、海洋装备制造、海洋食品以及新兴产业为中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海洋产业体系。同时,做强支柱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一批产业层次高、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项目,提升海洋经济总量,打造特色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建设沿海经济强市。还要加强海岸带开发、利用和保护。结合海洋经济发展和城区用地规划布局,明确海洋功能区划、岸线利用规划,加大海洋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海岸线防灾减灾自然生态修复,控制近岸海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直排海企业环境监管,加大港口码头及石化等沿海重点企业的环境监管,防范和遏制海洋污染事件发生。 (经济日报记者 温济聪)

标签: 海蜇加工 湿地恢复 砂质海岸 海洋盐业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