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热点评!你是“职场替身”吗?专家:职场能见度需要自己去争取

你是那个“职场替身”吗

职场能见度是需要自己去争取的。当你不愿再做替身的时候,恭喜你,你的职场之路开始进阶了。

——————————


(资料图)

入职两三年,小A最近很郁闷。在团队中,小A和小B是搭档,共同承担一些日常工作,技术含量不高,琐碎且耗时。不久前,团队接了一个大项目,小B被领导调去承担“更重要”的工作。但领导和小B似乎都有意无意地忘了,原本的日常工作全都压在了小A头上。

这还不算,到了结项总结时,领导表扬小B圆满完成任务,小B还获得了额外奖金。团队上空弥漫着喜气洋洋的空气,只是没有人看见小A替小B干的活儿,那些“更重要”的事带来的收益,也与小A无关。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就像小B的替身,不出彩的活儿就是我干,关键是替人干了也没人看到。”小A说着说着,更委屈了。

以上小A、小B和领导的故事,如果添加上不同的细节,一幕幕职场单元剧就呼之欲出。“职场替身”,一个隐秘而常见的职场现象,往往发生在工作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人身上。入职太短,一切还在学习和适应,做替身也是学习,替得心甘情愿;入职太长,要么已经安于现状,要么已经另谋出路,替不替身也不重要。

而对积极谋上进的职场半熟人来说,成为替身就成了与日俱增的隐痛。

“职场替身”的存在,真的是一个错误吗

林依的“替身”经历,从上中学时就开始了。作为班里的中等生,她不如绩优生那样耀眼,也从来不给老师添任何麻烦。有一次班级轮上值周,林依和当时班上的第一名,也是全校第一名,被安排成一组,在每天下午的自习课时间,打扫教学楼的两条楼梯。

一人一条楼梯,一共扫5天,但其中两天,第一名被老师派去其他学校参加学习经验分享会,扫楼梯就成了林依一个人的活儿。“我至今清晰地记得,老师眉飞色舞地说第一名给班级争光,但我多扫的楼梯,她一个字也没提,倒是第一名后来私下跟我说谢谢。”很多年过去了,林依工作已3年,每次同事以领导安排之名让她替个班,她就想起那个独自扫楼梯的下午,甚至觉得自己是那个“被嫌弃的松子”。

看到这里,也许我们会对“职场替身”报以同情,但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博士汪冰在接受专访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职场替身的存在,真的是一个错误吗?答案可能有些残酷。

汪冰认为,职场不是校园,它有着明确的目的性,以目标为导向,人是要被恰当管理和使用的,所以有“人力资源”之称;而既然是资源,那从小A的角度来说觉得委屈,但从领导的角度,小B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达成团队利益的最大化。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决定。

对团队来说,“职场替身”只是分工不同,而对个人来说,也有一个好消息。“当你还是新人的时候,有人愿意带你做一件大事,即便是打杂,你都高兴,认为自己在学习和进步。所以,当你意识到不愿再做替身的时候,恭喜你,你的职场之路开始进阶了。”汪冰说。

职场能见度需要自己去争取

尽管团队有着共同利益,但想要长期发展,并不能忽视小A们的感受。小A为什么会感到委屈?汪冰说,一是公平的需要;二是被“看到”的需要;三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尽管职场并不以公平为第一准则,但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公平的对待;做了那么多事,如果领导视而不见,没人会开心;而如果一直都是“替身”,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痛苦必然与日俱增。

汪冰说,一个习惯做“职场替身”的人,往往还是一个“职场好人”,给人留下一种印象:好说话,怎么对你都没事。但真正在职场中成功的人,没有一个是“职场好人”。恰恰相反,“职场好人”和“职场替身”一样,都是最容易被替代的。很遗憾,在目标导向的职场,业绩遮百丑。

所以,小A首先要学会维护自己的边界,学会说“不”,事先就与小B明确,能帮你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与其默默无闻并不情愿地承担下所有,不如让小B去向领导说明,他原本的工作需要有额外的人来做。

小A希望被“看到”,但他同时要明白,职场能见度是需要自己去争取的,要把委屈变为动力,去打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当你能跟老板说不,你的底气是什么?”汪冰说,“也许老板会照顾感情,但他终究要根据资源的有效利用来安排工作。这时,你就要证明自己是那个重要资源。”

这里有一个励志的故事:何田大学毕业后在一家艺术品公司工作,最初跟着一个部门小领导,做一些接待、录入,甚至搬运的活儿,而所有光鲜亮丽的出场和业绩提成,自然都是领导的。但几年下来,何田也跟着小领导见识了行业的大小场面,加上自己业余的学习、考证,到了第五年,他已成为全公司最熟悉某一品类艺术品的人,而这恰好是那个小领导的知识盲点。后来,公司一旦遇到这个品类,连大老板都会来征求何田的意见。

“人家确实比我强,多干点不吃亏;但当我更强了,老板无论为了功利还是公平,总会看到的;再退一步,老板看不到,我还能跳槽,怎么着都不亏。”何田说。

汪冰说,中国人有一句俗话“吃亏是福”,总是计较得失的人最终可能失去更多;但这并不是让人一直吃亏,更不是毫无长进地吃亏,“卧薪尝胆也是有时间期限的,大部分人并不计较一时得失,怕的只是看不到希望”。

对“职场替身”来说,一些小的操作技巧也可尝试。比如,老板看不到你的工作量,那你不妨自己来收集整理。第一次第二次,你不说话;到了第三次,你就把工作量的证据,打包报送人力资源部门或者老板。而之所以要到第三次,也是证明自己并非小肚鸡肠,一忍再忍只为一个公平。

“职场是一个讲求证据的地方,如果你只会发牢骚却没有实证,你越情绪化,老板对你的印象可能就越差。”汪冰说,一个工作量统计表将胜过千言万语。

现金账户、福利账户、心理账户,总有一个要足额

“职场替身”从名字看,就不是一个人的事,有替身,自然也有被替的人,以及那个操纵一切的“导演”。

在公司,吴大超是一个很受欢迎的人,年纪轻轻,能力出众,领导喜欢用他,新人喜欢跟他,同资历的人也喜欢跟他搭班,堪称通吃。吴大超有一个习惯,爱送礼,不是什么贵重物品——老家寄来的特产、时下流行的零食;也不是送领导,而是送同事,办公室里其乐融融。领导偶尔抽调他临时办个什么事,他原本的工作就需要同事去做,事后他不是请同事吃饭,就是在办公室“大肆”感谢同事的支持,毫不吝啬溢美之词。

“小A和小B,替身和演员,有时候会是一个固定组合,比如不愿抛头露面的小A,和‘社交达人’小B,小B会将外面得来的好处,分一部分给在背后托底的小A。这样,他们达成某种默契和互惠。”汪冰说,“如果小B不懂得互惠,他的人际关系账户就会破产。”

在一个团队中,人人都是资源,领导要用好每一个资源,自然也不能忽略“职场替身”。“如果一个班主任只能看到班里考前三名的同学,他一定不是一个好班主任。”汪冰说,好的领导,一定要看到小A,给小A机会,“并不是说小A具有不可替代性,而是他既然是团队一员,就要发挥最大价值。替身的定义是,没人看见,如果小A的工作被看见了,他自然也就不是替身了。”

讲到这里,汪冰解释了一个概念——奉献,“能体验到获得感的付出,是奉献,如果做一件自己都觉得没什么意义的事情,那就谈不上奉献。奉献与牺牲一样,是不计较个人的具体回报,但一定很在意自己做这件事的意义”。而在职场中,想让员工“奉献”的公司,一定要往员工的心理账户中“注资”。

老板往往给个人开了3个“账户”:现金账户、福利账户、心理账户。“3个账户总有一个要足额。如果团队暂时给不了现金和福利,那一定要在心理上给予回报,让员工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件比个人得失更重要的事,把个人的目标融入集体的目标。这时候,员工也就不会计较自己是不是‘替身’,因为团队的目标就是我的目标。”

至于如何增强员工的获得感,那就是另外一个复杂的话题了。

(文中除汪冰外,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7月08日 07 版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