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链接全球资源,深圳“硬科技”撬动湾区未来

央广网深圳3月1日消息(记者 夏燕)“为什么中国的硅谷会出现在20年前的代工厂遍布、10年前还被称为‘山寨之都’的深圳?”这是曾经萦绕在深圳研究者心头的一大“科创之问”。


(相关资料图)

这与深圳“硬科技”力量崛起密不可分。作为中国高质量发展、迈进制造业强国的下一个突破点,“硬科技”才是实现制造业底层逻辑“换挡”的关键所在,亦预示着大湾区的未来所在。

为什么是深圳?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记者跟随“未来已来·高质量发展看中国”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一探究竟。

聚湾区之力

敢于“首吃螃蟹”

一条深圳河穿流而过,北侧是深圳,南侧是香港,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下称“河套合作区”)就坐落在深港两地的接壤处。

2018年1月,土生土长的香港人、舒糖讯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下称“舒糖”)创始人何耀威带领创业团队入驻河套合作区,次年就突破无创技术瓶颈,推出第一代无创血糖智能手表睿糖。

“我们从头研发了9年时间,今年推出的产品将会应用自主研发的新技术,并在国家药监局器械大湾区分中心申请三类医疗器械认证,如果申请成功将会领先业内三年。”何耀威说。

在香港实验、深圳研发、东莞生产、销往全国,大湾区拥有全球最完整产业链,加速了舒糖科技成果的转化。

而让何耀威更开心的是,作为一个科技型企业,舒糖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得到解决。

“能成为以知识产权实现跨境融资的‘首吃螃蟹’企业,摘得享受深港两地金融资源的‘选择权’,太惊喜了!”何耀威近日收到来自香港的首笔知识产权融资时表示。这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深港跨境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完成深港两地资金募集并正式落地。

一头连着大湾区齐全的产业链,另一头通过香港链接国际金融资源,这让河套合作区高端科创资源实现从“零的突破”到“集聚发展”。

目前,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已经落地高端科研和产业化项目150多个,形成了国家重大科研平台、世界500强研发中心、香港高校科研项目、突破核心关键技术项目、深港独角兽企业等科创产业集群,成为打造香港未来硅谷、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

融合创新

撬动湾区未来

提起硬科技创业,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大疆”)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006年,大疆创始人汪滔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在深圳租了一间不足20平米的仓库,开始专注于直升机飞行控制系统的研发生产。

十几年来,凭借着不懈的研发创新,大疆开辟了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如今全球市场份额占到了8成,同时大疆还在全球开创了民用无人机这一产业。

“大疆无人机已经运用到了各行各业,比如公共安全、测绘、能源、农业、环保等方面。”大疆企业战略高级总监、公共关系负责人张晓楠说。

站在大疆全球总部“天空之城”的连桥上往下俯瞰,在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里,像大疆这样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不在少数。

作为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源之一,这里已初步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条,让“硬科技”在这里“开花结果”。

清华科研共享服务平台—材料与器件检测技术中心,就是其中一个资源共享的创新平台。

“老师同学借助平台的产业化实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借助平台获取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进行创新,实现双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材料与器件检测技术中心副主任杨琴表示。

其中,融合创新最关键的还是“硬科技”人才。据教育部、人社部和工信部联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2025年人才总量预测前三的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力装备、新材料均与硬科技领域相关,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缺口高达950万人。

为吸引海内外科创人才,科教城设立5亿元规模的“领航计划”天使系列基金,重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新材料等领域。截至目前,引进国内外顶尖科学家近10名,博士近70人……持续厚植人才“第一资源”优势,深圳正在链接全球的人才资源,用“硬科技”创新,撬动大湾区制造业的未来。(央广网)

标签: 系列基金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