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政、商、学界话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振兴是坚实的物质基础|微资讯

中新网6月29日电 题:政、商、学界话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振兴是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新财经记者 夏宾


(资料图片)

当前,中国“三农”工作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近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京校区举办“破题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主题论坛,来自政、商、学界的8位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出席,共话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汪泓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一总目标,应当对当前痛点、发展目标及社会各界如何行动等核心命题进行梳理。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产业振兴是坚实的物质基础,必须提升农业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

她提及,在新一轮人工智能革命兴起的当下,乡村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企业在开发和应用中要积极关注农业和广大农村的需求,促进乡村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进而赋能农业现代化。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是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的事业,企业参与其中不仅要考虑企业和产业本身,还要从更高的格局和视野上,思考产业对农村现代化的带动作用。从农村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到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建设,再到农村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农村人才的培养等,都有企业施展拳脚的空间。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发表主旨演讲称,从各地农村的实际和发展趋势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农业的经营方式很可能会形成两类经营主体和两种规模经营方式:经营土地、提供农产品的主体,提供农业技术和装备服务的主体;通过流转、集中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实行土地的规模经营,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实行现代农业技术装备作业的规模经营。这两类经营主体和两种规模经营相辅相成,各有千秋。

在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双轮驱动、并行不悖。陈锡文表示,由于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而小规模经营的农户仍将是中国农业经营的基本面,转入土地经营权的经营主体,多数的经营规模仍然不大,难以独立承担购置全套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的投资。

他进一步说,因此,多数地区要通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据官方统计,2020年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作业面已达16.7亿亩次,服务农户7800万户。这体现出在现阶段,农业社会化服务具有更广的适应性和更强的生命力,如果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

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委员、秘书长许世卫分析了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手段破解农业难题:一是应用数据力量,提升产业链效率;二是应用数据技术,贯通协调产业链环节,重构农业产业链;三是融合数字化技术,建立更为丰富的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场景,形成新的产业空间;四是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化解产业链重大风险。

许世卫指出,农业数字化体系的搭建,首先要做好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除了传统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也要加快算力基础条件建设等;其次是进行农业数字化技术突破,特别是“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这不仅要依靠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更要依靠一线企业的力量。同时,要开展数字化场景应用,做好数字化产业服务。

他强调,农业数字化是农业发展方式的一次革命,包括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决策、数字孪生,以及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在解决农业问题之中都有广阔的前景。

作为企业代表,京东集团副总裁曾晨表示,农产品流通的主要问题包括流通链条长、损耗大、成本高,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而京东能够通过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产业数字化的全链条来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其核心是通过联动全国仓配网络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智能化水平,做到产品保真溯源,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并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从而重构农产品供应链。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中欧校友丁亚冬认为,要积极在农村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开展技能培训、转移培训、内培外引,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转型提供人才支持。同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农业从业人员不断减少,未来至少还有2至3亿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这能够提升城市消费增量、提振内需,因此要鼓励县域经济发展,鼓励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完)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