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天天快讯:“食品是用来吃的”常识更应成共识

本报评论员 栗玉晨

今日社评

要让“食品是用来吃的”这一常识成为共识,真正树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还有很多具体细致的工作要做。比如,在消费监督专项工作中,发动分布于全国各地各领域的中消协消费维权志愿者,依照相关国家标准,在中秋节前对网上、实体店铺销售的月饼,采取有针对性的浏览比较和随手拍等方式,及时发现、汇总可能存在的过度包装月饼和组合产品搭售行为。


(资料图片)

8月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息,为倡导绿色消费理念,构建节约型社会,进一步遏制月饼存在的过度包装现象,将在中秋节前联合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对月饼过度包装情况进行消费监督,倡导月饼产品回归食品本身属性和简约适度包装的理念。(相关报道见05版)

今年4月,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包装联合会等国内14家主要行业协会,共同向广大经营者和消费者发出“反对商品过度包装,践行简约适度理念”的倡议,提出探索建立包装循环机制,坚持源头治理和末端治理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研发使用有利于资源节约的包装新材料。现在,中消协部署开展对月饼过度包装的消费监督工作,就是对14家行业协会倡议的具体落实和延续。

“食品是用来吃的”,这本是人所共知的常识。然而近年来,以月饼为代表的节令食品纷纷穿上了奢华“外衣”,实木、金属包装盒辅以绸缎内衬,令其身价百倍。过度包装偏离了食品的本源,又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不符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让食品特别是节令食品回归“是用来吃的”本位,关于这一常识的呼声日渐强烈。

在这种背景下,强制性国家标准(GB23350-2021)《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及其第1号修改单问世,并将于2023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按照新规,粽子、月饼的包装层数最多不能超过三层,包装材料不得使用贵金属和红木材料。目前正处于“双标并行”的两年过渡期内。按照过渡期要求,今年8月14日前生产的月饼执行老标准,可以销售到保质期结束,此后生产的月饼需满足新规要求。

既然遏制食品过度包装的新国标已经出台,且已经为厂家设置了过渡期,为何还要在中秋节前对此进行大张旗鼓的消费监督?主要原因在于,“食品是用来吃的”这个尽人皆知的常识还未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在食品生产领域,一些企业更愿意耗时费力把心思花在精心包装的“面子”上,而在提升产品品质、花样和口味等“里子”上用心思、下功夫、求突破的动力不足。对月饼等节令食品而言,消费者进行消费既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幸福生活的体现,消费人群广,但季节性也强,这导致一些厂家不愿意在产品创新上下力气,而是热衷于做表面文章,虽有国家标准,却也总惦记着钻空子,捞一把是一把。“食品是用来吃的”这一常识,在他们那里变了味。

对一些消费者而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意识虽日渐深入人心,但具体到月饼这种节令食品,一些人虽深知过度包装既浪费资源、产生大量生活垃圾,又平添了经济负担、诱发了奢靡之风,但总觉得在走亲访友时不拎上豪华靓眼的“点心匣子”面上无光。同时,“好在一年就这么一回”的成本可控心理,让一些消费者忽略了买椟还珠的尴尬。节令背景下,“食品是用来吃的”这一常识,被一些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要让“食品是用来吃的”这一常识成为共识,真正树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还有很多具体细致的工作要做。比如,在消费监督专项工作中,发动分布于全国各地各领域的中消协消费维权志愿者,依照相关国家标准,在中秋节前对网上、实体店铺销售的月饼,采取有针对性的浏览比较和随手拍等方式,及时发现、汇总可能存在的过度包装月饼和组合产品搭售行为。

再比如,专业机构进行覆盖性调查,及时收集线索、发现案例,并在调查结束后面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这有助于从源头上遏制偏离食品本源又增加老百姓负担的违规行为,倒逼企业内生节令食品创意创新的动力,引导全社会的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倡导绿色消费理念,构建节约型社会任重道远,让“食品是用来吃的”这一常识成为共识,有助于我们早日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标签: 实体店铺 过度包装 反对浪费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