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活规范”代永林:二十七载坚守“三峡标准”

中新网武汉4月28日电 题:“活规范”代永林:二十七载坚守“三峡标准”

作者 张芹 彭建利 李巧阳

19岁与钢筋结缘,他从一名普通钢筋工“小学徒”成长为高级技师。从三峡工程到云南边陲国家级水电站,再到城市重大民生项目,一双布满老茧的手背后,是27年如一日的坚守。他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代永林。

以“三峡标准”苦练技艺

安全帽、反光马甲、钢卷尺是代永林每日进入施工现场的“标配”。只见他随手拿起一件马凳筋,一边比划着弯曲弧度,一边测量长宽,各种形制的钢筋建材数据,他早已熟稔于心。

近日,记者在中国能建葛洲坝建设公司硚口区中心医院项目建设现场见到代永林,作为该项目钢筋队队长,每日巡检,严把质量关是他最重要的工作。

“钢筋是建筑的骨架、脊梁,起到支撑作用,就像人的骨骼一样。”在代永林眼中,钢筋质量关系整个工程,不能有丝毫马虎。

1994年从葛洲坝技校毕业后,代永林投身三峡工程建设现场,从搬、切、立、扎钢筋开始,他的工具包里时刻装着笔和本子,把不懂的问题随时记下,一有空就向老师傅们请教。看图下料,将钢筋损耗率降到最低,也是那时学会的本事。

工作中的代永林 刘康 摄

时至今日,让代永林记忆犹新的还是竖立在施工现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宣传标语牌。“三峡工程举世瞩目,我们负责的泄洪坝段更是核心建筑物,结构复杂,钢筋密集,质量要求严格。”代永林称,严苛的施工标准放在当下也是“天花板”级。

此后在云南景洪、龙开口、苗尾、乌弄龙水电站等水电站项目中,代永林始终坚守“三峡标准”。他和团队累计完成近20万吨钢筋加工任务,数以亿计的绑扎点、作业线从他手上诞生,无一不合格项。

“代师傅话不多,但只要涉及到质量问题他比谁都较真,堪称施工现场‘活规范’。”与他共事多年的工友如是评价。

勇于创新引领传承

代永林不仅手艺精湛,还善于思考,喜欢探索新工艺新方法。

在乌弄龙水电站,为避免在钢筋断料和弯曲时出现尺寸偏差和角度偏差,他反复测试,采取了在断料机前端加装刻度挡板装置的办法,将断料机尺寸偏差控制在5毫米以内,不仅提高工作效率,还保证了钢筋加工尺寸的精准。

从获得技能大赛第一名,到相继取得“中央企业技术能手”“湖北省技能状元”“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荆楚工匠”“湖北省技术能手”等各类荣誉,在代永林看来,得到同行和业主的认可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

工作中的代永林 刘康 摄

2013年代永林取得高级技师资格证书后,便在各项目部开展“传帮带”,从最基本的钢筋加工、制作、下料、识图、计算等开始,他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技能。2021年,“代永林劳模创新工作室”在武汉硚口区中心医院项目部挂牌,他带领工作室全员,积极开展技术攻关、自主创新,目前工作室已有3项成果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

“我文化程度不高,半辈子与钢筋打交道,认的就是‘坚守’和‘认真’。”代永林说,时代在变,各项工艺也在不断改变,无论从事什么岗位,做到极致就能取得成功。(完)

标签: 尺寸偏差 三峡标准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