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新疆500MW光伏项目并网,自备绿电替代火电! 今日热议


(资料图)

9月18日早晨6点,阜康市戈壁滩上的风还带着凉意,阜康市50万千瓦光伏项目控制室里却灯火通明。随着值班工程师按下最后一道并网指令按钮,屏幕上电流曲线稳步攀升——历经17小时不间断反送电作业,这个占地近2万亩的50万千瓦光伏项目,终于成功实现并网发电。

作为新疆中泰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项目,总装机容量达500MW,投产后每年能为中泰矿冶输送约8亿千瓦时清洁电力,节约25万余吨标准煤,二氧化碳减排近70万吨。

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21.2亿元,设计年发电量7亿度,系新疆区域首个自备绿电替代火电的新能源项目,总占地面积20010亩。投运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26万吨,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8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约2.5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约1.3万吨,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和能源结构优化注入“绿色”动力。

据介绍,项目建设之初便面临严峻挑战,施工区域地质条件极差,地表遍布岩石层,导致桩基施工设备频繁损坏,进度受阻。为突破这一困境,项目部组建专项技术团队,经过数十次现场勘测与方案优化,最终确定“随坡就势”的组件布局原则。技术人员通过精准测算地形坡度与日照角度,让每一块光伏板都能最大限度捕捉阳光,既适应了复杂地形,又保障了发电效率,硬生生在石头地上开辟出一片“能源海洋”。

“不合格就返工,返工必考核”,这是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铁律。为确保工程质量,项目部建立了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在光伏桩施工环节,累计拔除不合格桩体100余根,每根光伏桩深度达1.8米,拔除重装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但项目部始终坚持“质量零容忍”,以极致较真的态度守住工程质量底线。在材料验收环节,项目部采用“分组拍照验收法”,将每批次进场材料按规格分组,验收人员现场拍照记录细节,经技术团队核查无误后发至工作群公示,确保材料质量全程可追溯。针对混凝土施工这一关键环节,要求每辆混凝土运输车进场前,必须提交材料资质证明,经项目部核验合格发放“浇筑令”后,方可开展浇筑作业,为工程质量加上“双保险”。

项目建设期间,极端天气多次给施工带来考验。一次沙尘暴突袭现场,狂风裹挟着沙石,能见度不足5米,施工人员顶着风沙加固设备、保护组件,用坚守抵御自然的“刁难”。冬天,戈壁滩气温降到零下30摄氏度,扳手一拿就粘手。为了保证螺栓安装精度,工人只能摘下手套作业,“手冻得像胡萝卜,按计算器都按不准,但扭矩必须卡到标准值”。

项目团队还积极采用先进施工技术,采用无人机带线跨越,先后完成9次复杂区域的线路架设。为保障京新高速段的线路施工安全,项目部提前与交警部门、国家电网深度协调,施工人员凌晨抵达现场,在夜色中完成设备调试、安全布控,仅用2小时就高效完成跨高速线路搭建。

如今,绿色能源正悄然完成接力,这片在石头地上“长”出来的电站,不仅让能源结构渐渐褪去“煤尘色”,更将建设者们抗风沙、战严寒的汗水,凝练成戈壁滩上能源转型的生动注脚。

标签: 光伏项目 年发电量 国家电网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