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快讯 > 正文

快看点丨内蒙古两代人的“绿色”接力:从绿起来到富起来

中新网通辽8月2日电 题:内蒙古两代人的“绿色”接力:从绿起来到富起来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山丁子(果树)2号抗寒性强、抗黄化病,亲和力好,普通山丁子嫁接成活率90%,这个可以达到95%以上。”80岁的高级园艺师焦亚光正在给果农讲述他新培育出果树的优势。


【资料图】

这段时间,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东来村焦亚光的果园里,绿意盎然,瓜果飘香,前来学习的果农络绎不绝。

“以前对果树的知识不太懂,就是靠着辛苦搞,收入也一般,今天经过焦老师的讲解,确实从中学到了很多。”果农张贵波说。

图为焦亚光(左)为前来学习的果农讲解果树管理技术。 胡立忠 摄

1963年,焦亚光从辽宁锦州果树学校果树专业毕业,之后在辽宁做了8年的果树技术员,积累了大量果树管理的经验。

1981年,焦亚光承包了开鲁县近百亩的沙沼地。1983年,时任哲里木盟(现通辽市)盟委书记的阿拉坦敖其尔到他承包的沙沼地考察。

“正好那天刮大风,面对面站着都看不清人。阿拉坦敖其尔书记问我,你能不能改变生态环境,把这个沙沼都治理好了?我说,我试试看吧。”

为了这一句承诺,焦亚光奋斗了40年。

“那时,我承包这块沙沼地,可以说是寸草不生。”说起当年恶劣的环境和种树的艰难,焦亚光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改造初期,没有先进的设备,焦亚光就套着毛驴车,一边平整土地,一边拉营养土。“先开始自己干,后来儿子大了带着儿子干,那时候确实很辛苦,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再苦再难也得咬牙坚持。”焦亚光说。

图为焦亚光(左)正给果农讲解山丁子2号。 吕志敏 摄

焦亚光仅买营养土的花销就达到了50多万元,他硬是把100多亩沙沼地上的土改良一遍。

“一边治理,一边栽树,如今看来辛苦没有白下,不光生态好了,还能产生效益,这100来亩地现在变成了寸土寸金。”40年来,焦亚光硬在贫瘠的土地上栽活了一棵棵树木,在不毛之地上创造了奇迹,完成了貌似遥不可及的梦想。

如何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价值?焦亚光注重科技建园,他将土壤改良、有机肥使用和果树管理相结合。“要真正收到实效,必须讲究科学造林。”焦亚光说。

与此同时,无论是春天的剪枝、夏天的除虫还是秋季的施肥,焦亚光都身体力行。

从一棵树苗到一棵树再到一片林,不仅对当地生态建设起到促进作用,还能给果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焦亚光凭借着丰富的果树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不仅把沙沼变成了绿洲,还把果园打造成了集果树育苗、新品种培育、种植技术培训、苗果出售为一体的综合性果园,年收入20万元以上。

图为焦亚光父子查看新培育的大苹果长势。 吕志敏 摄

数十载光阴,幼苗长成大树,青丝变成白发。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唯一不变的,是焦亚光那份播绿、爱绿的情怀。

如今,焦亚光富了,但他却没忘了邻里乡亲,经常免费给困难户送果苗。“不懂技术,我就耐心讲解,只要果农愿意,我就不嫌麻烦,我的电话24小时为果农服务。”焦亚光说,他就是想让果农少走弯路,为当地果业发展尽一点微薄之力。

让焦亚光引以为傲地是,这些年,他培育出了辽伏奎苹、岳阳红、东来红等20多个果树品种,并在通辽地区进行推广,结束了通辽地区没有大苹果的历史。

如果说治理沙沼是焦亚光的梦想,那么守好这片碧绿底色便是焦亚光父子俩共同的愿望。

“我从小跟着父亲一起改良土地,一起栽树,这个果园凝聚了父亲大半辈子的心血。以后,我会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把新的技术传授到果农手里,带动更多的果农发家致富。”焦亚光的儿子焦儒春说。

从茫茫沙海到滚滚绿洲,从寸草不生到寸土寸金,焦亚光父子俩40年间改造了近百亩沙沼地。如今,他们继续在黑土地上书写着梦想,守望着绿色,耕耘着希望。(完)

标签: 1983年 嫁接成活率 果树管理

精彩推送